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咱们每天吃的大豆、玉米、大米这些看似普通的农产品,背后居然藏着这么大的门道。
这事儿还得从八月份美国那边说起,那天晚上华盛顿时间都挺晚了,美国那位前总统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挺特别的请求,说是希望中国能把美国大豆的订单量给翻上四倍,还承诺能给提供“快速服务”。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但现实情况可能要让这位前总统失望了。
因为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中国的大豆采购车早就调转方向往南走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现在中国进口的大豆,十个里有六个半都是来自巴西的。
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几年前那场贸易战说起。
记得2018年那会儿,中国进口的大豆里美国货占了六成多。
那时候美国那边一涨价,咱们国内豆粕价格三个月就涨了三成,搞得饲料厂都快撑不住了。
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啊。
从那以后,咱们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农业资源。
现在去巴西看看,中资参与的港口扩建让大豆装运效率提高了将近一半。
秘鲁那边新建的钱凯港更是厉害,从南美运大豆到中国的时间缩短到了21天。
阿根廷的中资仓储基地现在一年能处理500多万吨货物。
这些投资看着分散,实际上织成了一张覆盖种植、物流、加工的全产业链大网。
说到技术突破就更厉害了。
咱们的牧原集团研发出了用玉米发酵生产赖氨酸的技术,这一下子就降低了对豆粕的依赖。
你可能不知道,赖氨酸是饲料里特别重要的添加剂,以前主要靠进口,现在咱们自己能生产了,这技术真是给粮食安全加了道保险。
就在美国那位前总统发推文的同一天,东亚这边发生了一件挺重要但没怎么上热搜的事。
中日韩三国的农业部长在韩国仁川开了个会,这可是时隔七年之后三国农业部长再次坐到一起。
会上决定要把这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化,还计划2026年在日本再开一次。
这个会开得挺及时的。
日本去年的大米库存降了不少,不得不高价进口美国大米;韩国那边谷物自给率更是跌到了历史最低点。
之前日韩跟美国签的贸易协议逼着他们放宽农产品市场,搞得国内农民意见特别大。
现在三国打算在农业技术、贸易便利化和供应链方面加强合作,这步棋走得挺妙。
说到日本大米,你可能不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的日本越光米销量增长了将近两成。
日本计划到2030年要把大米出口量翻三番,中国就是他们最重要的目标市场。
这事儿挺有意思,说明咱们的市场吸引力确实大。
说到粮食自给率,有个数据可能会让你吃惊。
今年七月份加拿大有家公司做了个全球粮食自给率排行榜,中国在186个国家里排到了第三位。
这个排名是按照水果、蔬菜、豆类、主食、肉类、鱼类和乳制品七项指标来评的。
咱们除了乳制品自给率只有14%之外,其他六项都超过了100%。
特别是蔬菜,自给率高达356%,肉类也超过了300%。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咱们的农产品不仅能养活14亿人,还能供应全球35亿人的蔬菜需求。
这个数据挺打脸的,直接把西方那些说“中国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论调给推翻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在这个排行榜上连前50都没进。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的农业生产结构其实存在很大问题。
说到乳制品这个短板,其实更多是饮食文化的差异。
咱们东亚人本来就没有喝那么多牛奶的习惯,这跟生产能力关系不大。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加上现代农业科技,让咱们在粮食安全这个基本盘上站稳了脚跟。
现在说说南南合作。
今年八月份,巴西总统跟咱们高层通电话时特别强调了全球南方国家要团结,要在金砖机制下深化农业合作。
现在巴西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已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41%了,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阿根廷也在咱们的粮食版图上越来越重要。
就在八月中旬,阿根廷出口商ACA往中国发了将近2.5万吨玉米,这是自2023年中国批准进口阿根廷玉米以来第一次实际交付。
阿根廷的豆粕也正在成为中国的新兴蛋白来源。
咱们跟南美国家的合作已经深入到港口建设、农业技术和物流优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度互嵌的供应链网络。
今年七月份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还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要建立跨区域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
这意味着新兴农业联盟正在改写由西方主导的全球粮食秩序,这事儿的意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回过头来看美国那位前总统的喊话,其实反映的是美国农业的现实困境。
自从今年四月份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加征关税后,咱们随即对美国农产品实施了反制措施。
市场反应特别快,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几乎降到了零,降幅超过了88%。
现在美国大豆库存积压高达3200万吨,光是中国取消的订单就有700万吨,相当于43亿美元的潜在收入就这么没了。
美国农民联盟公开表达不满,说白宫的政策正在“摧毁农业根基”。
内布拉斯加、爱荷华和伊利诺伊这些农业州的豆农们眼看着秋季收获季节就要到了,仓库里堆积如山的700万吨大豆面临腐烂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那位前总统在签署延长对华关税暂停90天的行政令前,面对记者提问时说了句“我们等着瞧”,这种最后一刻才做决定的作风,暴露了他们把大豆当谈判筹码的真实意图。
有意思的是,那位前总统呼吁中国购买大豆的推文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短暂上涨了4.7%,创下两周来最大单日涨幅。
但市场的狂欢转瞬即逝,因为大家都明白,单靠喊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说到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变化,其实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重构。
一边是美国单方面的喊话,一边是东亚三国的协同行动,这个对比特别鲜明。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多元化的保障体系,从全球资源布局到技术创新,再到区域合作,形成了一套组合拳。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粮食安全这么重要?简单来说,粮食就是战略物资,是民生之本。
咱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话放在国际关系里同样适用。
有了粮食安全的保障,在国际谈判中腰杆才能挺得直。
现在全球粮食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以西方为主导的粮食秩序正在被打破。
新兴经济体通过南南合作,正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验特别值得关注——既坚持自力更生,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既保障基本供给,又推动技术创新;既维护自身利益,又促进共同发展。
说到底,粮食安全不是一家一户的事,而是关乎全人类福祉的大事。
在这个问题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注定没有出路,只有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实现真正的粮食安全。
这也许就是当前全球粮食博弈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配资之家80809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